摩根士丹利基金发文称,近日,据埃隆・马斯克透露,其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“神经连接”(Neuralink)已成功将第二颗脑机接口芯片植入了一名人类患者体内。这是继今年1月首位患者植入后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。这意味着,全新的人机交互时代或许已经不远了。就目前来看,医疗和出行两大领域,是“AI+”率先赋能的大方向。
* **放大收益:**通过借入资金,投资者可以购买更多股票,从而放大潜在收益。
探秘脑机接口,未来医疗新助力
脑机接口(Brain Computer Interface,BCI),其本质是一种“AI+”的运用。它在人类的大脑或者脊髓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信息通道,通过采集和解码中枢神经活动进行意图识别和输出,操控外部装置并接收反馈信息,构成闭环的人机交互系统。
根据信息采集的方式不同,可分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。
侵入式脑机接口,通过将电极和传感器直接插入大脑捕捉神经活动,可获得高质量的神经信号,但相对来说创伤大、风险高。今年的两期植入案例均属于此类。而非侵入式,则通过将电极和传感器置于头皮表面获取信号,安全性高,但信号质量低,功能有限。
近几年,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,脑机接口也逐渐从科幻走进现实。随着AI芯片性能的飞跃性提升,科学家们得以探索和实现更加复杂和精密的脑机接口解决方案。这些高性能芯片不仅极大地加速了数据处理速度,还提高了算法的精确度,使得脑机接口能够更加高效地解析和响应大脑信号。
当前市面上的脑机接口运用,主要应用于医疗领域,帮助那些存在人体机能障碍的患者。它使得患者的脑部活动信号能被实时读取,通过意念来辅助完成自己的日常生活起居。
进入临床阶段,脑机接口未来可期
事实上,全球关于脑机接口的研究早已开始,而国内的起步则相对较晚一些。从融资情况来看,2021年是全球脑机接口产业的融资大年,无论是全球还是国内,医疗类脑机接口融资都出现了爆发式增长。
数据来源:Wind,浙商证券研究院在进入2024年后,我国在脑机接口领域也是频有突破。
2024年1月,我国半侵入式脑机接口NEO首例人体植入成功,帮助高位截瘫患者实现意念控制光标移动、通过脑电活动驱动气动手套实现自主喝水等脑控功能。
2024年4月,北京出台《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产业发展行动方案(2024-2030)(征求意见稿)》,首个省级层面脑机接口专项产业政策文件宣告问世。
目前,脑机接口技术应用最广的就是帮助残疾人灵活运用假肢。接入神经信号后,假肢可以做到非常灵敏复杂的操作。随着研发的持续推动,脑机接口行业已经从概念期进入临床试验阶段,这意味着脑机接口走向商业化市场已指日可待。
而从潜在的应用场景来看,未来脑机接口技术有望在医疗、康复、娱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。
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IMARC Groupe的数据显示,2023年脑机接口市场规模为19.8亿美元,预计到2027年有望达到33亿美元,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14%,发展前景广阔。
数据来源:IMARC Groupe赋能万物,“AI+”领域大有可为
过去只存在于幻想中的脑机接口,如今走进现实,其背后离不开“AI+”的助力。
如今的“AI+”,就仿佛上一轮互联网浪潮中的“互联网+”一样,正以其强大的赋能效应,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。就目前来看,医疗和出行两大领域,是“AI+”率先赋能的大方向。
AI+医疗
除了脑机接口外,AI辅诊、AI远程医疗、机器人手术等技术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。2021年发布的《“十四五”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》明确提出加快智能医疗装备发展;2023年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》再次提到发展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,加快推进互联网、人工智能等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,“AI+医疗”大有可为。
AI+出行
今年来,从萝卜汽车到Robotaxi,智能驾驶概念一度成为市场热点。交通运输部在《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.0》中明确提出,到2025年,智能网联汽车的销量将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50%以上,高度自动驾驶汽车首先在特定场景和限定区域实现商业化应用,并不断扩大运行范围。目前多家车企正积极布局智能驾驶。
总的来说,AI融入各行各业是大势所趋,“AI+”新时代即将到来。借鉴上一轮的“互联网+”,未来部分行业或许会被颠覆,但更多的新兴行业与投资机会将会不断涌现。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责任编辑:于健 SF069青岛股票配资公司